(相关资料图)
稻黄鱼肥双丰收。
西部网讯 在安康旬阳市双河镇卷棚村,开镰割稻前开沟放水后,当清晨第一道阳光遍洒山谷,饱睡一夏的水田里,稻谷香、稻鱼肥,田埂间热热闹闹地响起了人声:“这边这边,好大一条鱼!”“摸到了!足足有两斤!”正值村上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稻花鱼正式“开捕”的日子,田埂稻影下,数十名村民、游客捋裤掳袖,抄网兜鱼,一时间鱼跃人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今年我们村稻田养鱼产业顶住干旱压力,迎来了丰收。预计每亩平均产稻谷500余公斤,每亩平均产稻花鱼150公斤。稻花鱼每公斤能卖20元,在我们当地就不够卖。大米也很俏销,并且今年的价格又涨了。”望着眼前饱满低垂的稻穗,正张罗着收稻谷、捉肥鱼的卷棚村党支部书记黄林权说。
虽逢旱情,每亩仍能收获稻超半吨,鱼过百斤,眼前这片稻田“大有来头”。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传统水田,老年人种不了,年轻人不想种,米也卖不上价钱,不少良田一度濒临荒废,村里陷入谁来种稻、靠啥增效的困境。
稻黄鱼肥双丰收。
为了守住拖泥带水、下田刨食的生活传统,托住种粮户心里的底。2018年,卷棚村组织村民先后到湖北、四川等多地考察学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镇上的指导下,成立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以土地流转、劳务出工等形式入股,试点发展“稻田养鱼”100余亩,把“巴掌田”连成“成块田”,让“稻”和“鱼”兼得,寻常的水田逐渐“活”了起来。
“散养在水田中的稻花鱼食取稻花、昆虫,肉嫩味鲜,鱼粪又成为水稻生长的天然肥料。稻田共生下的稻谷,饱满润泽,较传统水稻产量增加一成以上。”双河镇农业综合站站长张成宏介绍道。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不仅促进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良性循环,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高效益,也为村民们带来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试点以来历经5个年头,双河镇在稻渔综合种养在探索实践中大胆创新,以山水资源入股的形式破解生态变现难、资源路径少的困境。采用“政府主导、村社主体、园区承载、群众参与”发展模式,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000亩,并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在土地流转、园区务工、订单生产、股金分红的加持下,通过“村社+园区+订单+农户”运作方式,逐步将农户嵌入产业链,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经济效益。
稻黄鱼肥双丰收。
“我们将着力打通‘两山’转化路径,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构建‘宜种宜养’产业生态,丰富‘可赏可玩’农旅业态,应农时开辟插秧、割稻、摸鱼等‘农事体验区’,做好稻田养鱼、农耕体验文章,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走好走稳乡村振兴步伐。”双河镇党委书记张卿说道。(通讯员 万百惠 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