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成就人生,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从基层做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句话是赵开元被有幸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七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下基层实践锻炼时,他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的话,这句话也深深的刻在了他的心里。
也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让他在短时间内就受到了所驻地农户的认可和赞扬。
“这个机子真管用!今年1000多亩大黄采收不用愁了,往年十多天的活现在不到一周就能干完,效率提高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采收成本。”这段时间,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药用大黄种植户秦明礼逢人就向其炫耀,并竖起大拇指为赵开元点称赞。
赵开元(左)田间指导药农使用机器
2022年4月,赵开元被派驻到镇巴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实践锻炼,初到不久的赵开元意识到,该是发挥他机械专业优势的时候了。
镇巴县地处巴山腹地,大黄是镇巴县主导产业之一。因山地地形复杂,人工采挖费力,农用挖机受限,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当地产业的良性发展。
“要帮助药农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困难,那就是要发明一种适合当地采收的机械呀。”为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赵开元先加入了“药用大黄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课题组,后又对镇巴几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赵开元在派驻地实地调研(中)
为节约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他还采购了一台冲击镐,并在团队成员的协助下多次进行实地试验研究。通过多次试验,通过改进的机器灵活好用,不但能高效完成大黄、板蓝根等多种根茎类药材的采挖,而且也使得成本大大降低了。
“按照亩产1200株计算,传统人工采收大黄单日工资120元,挖一株约为3至5分钟,每亩采收成本约650元;挖掘机一天租价1800元,挖一株约为10秒,每亩采收成本约625元。”秦明礼细算着这一技术给他带来的“红利”。
据了解,该设备历经数次改进已达到量产标准,大量投入使用后可服务镇巴县180余家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7.42万亩大黄采收,可节省年人工投入成本上百万、间接帮助3000户农户实现增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对基层发展愈发重视,作为西农学子,应时刻牢记西农精神,深入基层,竭尽全力充当基层建设的“螺丝钉”。”赵开元说。
自2018年起,该校累计选派的优秀博硕士研究生已有136名,他们在田间地头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引进、集成推广,打通了科技惠农“最后一公里”,成为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了“科技参谋”“专业服务”和“校地联络”的作用。
全媒体记者 李煜强 通讯员 叶月丹 革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