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牵好“牛鼻子”、念好“牛字经”、走好“牛路子”……近年来,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聚力发展“六个万”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在阳坡头村扶持发展陕西华野肉牛养殖。目前,肉牛存栏3000头以上,年出栏1500头以上,年销售收入2250万元以上,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3万元分红资金,为全村及周边群众增加务工收入70万元左右。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企业收益、集体分红、群众增收”的产业振兴“牛”路子。
规模化的“生产车间”。2017年9月,镇村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这一宗旨,通过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积极招引陕西华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建设阳坡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养殖场一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占地242.25亩的标准化牛舍32栋,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建成办公及生活用房5000平方米,青贮池12个,饲料仓库3栋,贮粪仓库2栋,建设5800平方米蓄水池,拥有先进的全自动秸秆打捆设备2台、青贮收割机四台、自动上料搅拌机两台、撒料车5台,精粗饲料加工及生产设备。
科学化的“哺育中心”。走进华野肉牛养殖基地,只见左右两边牛舍造型不一,有的里外相通,有的带育婴室。牛场负责人说,为了便于管理,将牛场分为ABCD四个区,其中A和D区为养殖区,主要饲养出栏的成年小牛,C区为育肥区,为即将出栏的成年牛加上最后一层“膘”,B区为子母牛圈,专门用来照顾那些“月子牛”和“牛宝宝”。通过分类管理,合理布设肉牛密度,减少患病风险,为肉牛健康提供保障,大大提升了肉牛品质。
常态化的“致富工厂”。牛场的建设,在阳坡头村支部书记张亚兰看来,解决了好多“烦心事”。村内的“50”后和“60”后基本都有过养牛的经历,外出打工年龄偏大,只能在家带带孙子,种种农田,牛场刚好满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64岁的村民张锁盈常年在牛场担任饲养员,每个月工资3000元,他很满足,“如果没有牛场,我就是闲人一个,现在好了,每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59岁的张西涛一直在牛场任拌料员,月工资也是3000元,既可以顾家,又可以挣钱,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
下一棚肉牛即将出栏,在育肥的关键时刻,“牛倌”侯明利更加忙碌,但是脸上始终挂着开心的微笑。我们相信,通过政策惠农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牛场人员的辛勤努力,牛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姚聪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