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26日,在陕西杨凌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上,油菜种业界发出积极信号:重点围绕油菜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在“一粒种子”上做大做好文章,不仅要把油碗端得更牢,更要为了14亿多中国人吃得更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油菜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产油量占国产油料作物的50%以上,是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在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截止目前,我国在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那么油菜种质资源“家底”如何?面对以核心技术创新引领的种业竞争,如何从种业大国升级为种业强国?本届油菜科技大会为你揭晓!
第五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开幕式现场。
摸家底——
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潜力大
我国是世界油菜生产与菜籽油消费大国,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三,消费量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但40%左右依赖进口。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油料处副处长张振在本届大会上解读国家油菜产业发展政策时表示,当前国内食用植物油需求量常年在3600万吨左右,自给率相对较低。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油料处副处长张振解读国家油菜产业发展政策。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动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力扩种大豆和油料。对此,农业农村部积极统筹油菜综合性的一些扶持政策,推动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冬闲田扩种冬油菜。
“目前,我国油菜种植面积1.09亿亩,比去年增加了391万亩,实现连续五年恢复性增长,产量在1552万吨,实现了连续六年的增产。”张振说,我国冬闲田的面积有5000多万亩,下一步将按照先易后难递次推进,在一级稻区、二级稻区、旱地和滩涂地陆续扩充冬油菜。
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各地采取了许多硬核措施,一场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仗迅速打响。张振说,今年是国家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生提升工程的第二年,利用开发冬闲田来扩种油菜势在必行。
陕西是西北地区粮食重要的产区,也是我国冬油菜重要良种基地,陕南是冬油菜的种植北界,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潜力很大。
育良种——
加快技术攻关 实现良种自主可控
扬州大学王幼平教授在作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油菜新种质主题发言时表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延长油菜的观花期,有助于促进油菜作物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对进一步提升油菜产能提供了关键基因资源。
扬州大学王幼平教授就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油菜新种质作主题发言。
唯有自主种质,才有自主品种。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研究员经过长期潜心研究,率先攻克了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增产幅度达30%以上。
唯有自主可控,种业才能没有软肋。继“秦油2号”之后,陕西又育成优质油菜品种“秦优7号”“秦优10号”以及由陕西企业引进推广的“沣油737”等划时代品种,促进了我国油菜生产向优质化的跨越。
近年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通过生物育种技术,不仅加快了新品种培育速度,同实现了油菜材料的加速加代。“通过加速育种体系建设,可将生育期周缩短至90天,1年加代4个世代。”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淑华说。
黄淑华介绍,杨凌农作物生物育种共享平台将通过开展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攻关,加速推进我国育种技术革新,通过平台服务育种专家、种业企业,解决农作物育种面临的瓶颈问题,合力培育重大品种。
强链条——
延伸产业链 助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种业是一个立足高科技、依靠高投入的产业。其中,企业对科研持续投入,对科研成果负责,从科研成果中受益,是企业的主体。
长安花粮油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型油菜品种,实施定向育种,开创了品种订单培育模式的先河。其中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开始合作,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研发方向。
长安花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恒就“订单农业”联合育种发表演讲。
长安花粮油董事长刘恒介绍,利用这种模式长安花粮油建立了“品质油源”的供应链,同时帮助农户解决“卖油难”的后顾之忧,打通育种到市场、田间到餐桌的环节,使种子延伸到筷子,实现“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生产农户+粮油企业”的合作模式,为菜籽油全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两家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牵手”的背后,将是杨凌农作物生物育种共享平台基于产融服务开放平台的一次探索与实践。其制定的 “订单农业”战略,有效拓展种植户销售渠道,实现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服务。
陕西拥有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咸阳市农科院、汉中市农科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科研力量,有陕西荣华、鸿塬种业等多家油菜种子生产与经营的龙头企业,已形成打通“种子到大田、田间到餐桌”产业链体系,为全国油菜种业贡献着“陕西力量”。
延链,补链,强链,也是油菜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的题中应有之义。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李煜强 谷 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