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榆林市坚持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以“一月一推进、两月一审计、一季一点评”机制为抓手,聚焦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支持重点区域发展、建设和美乡村、用好管好衔接资金项目、凝聚社会帮扶合力六项重点工作,强化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宣传引导、督导问效、能力提升等工作举措,全力推动巩固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聚焦巩固成果守底线
(相关资料图)
完善监测网格体系,优化动态排查方式,做到“快速发现、快速纳入、快速帮扶”,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和网格员等基层力量作用,推广“明白纸”、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一键申报”等措施,常态化排查化解风险隐患;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100%,常态化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农村饮水安全“敲门入户”大排查,实施危房、抗震改造652户,改造提升10万人饮水安全水平,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聚焦产业就业促增收
坚持把稳产业促就业作为助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中省资金用于产业项目的占比不低于60%,市级资金占比不低于70%,全力发展壮大“4+X”特色产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和小种植、小养殖等“五小”经济,选派产业顾问组、科技特派团支持产业发展,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强化稳岗就业,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政策,实施有组织劳务输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14万人以上,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
聚焦重点区域补短板
统筹建设8个脱贫县城镇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商贸物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打造“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生共融”的发展格局,推广苏陕“区中园”模式,推动脱贫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好金融、土地、产业就业等支持政策,市级财政倾斜支持1000万元,支持3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乐业安居”专项行动,加大92个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力度,持续改善安置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加强省级8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36个重点帮扶村分类指导和政策落地,全面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聚焦和美乡村夯基础
坚持把建设和美乡村作为主攻方向,编制662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推进市级乡村振兴“个十百”示范创建工程,建设市级示范镇35个、示范村236个,大力支持郝家桥村、高西沟村等6个村创建乡村振兴楷模。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改3.28万座农村户厕,打造53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治理95个村的生活污水,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900公里,统筹打造100个美丽乡村。持续加强改善乡村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探索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举办“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开展法治教育示范创建和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焦资金项目强监管
市级保持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减,落实衔接资金9亿元。统筹管好用好资金项目,抓实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入库项目审核,定期开展动态调整,切实提高项目入库质量。简化农村急需小微项目审批程序,优先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小型工程项目,支持农民工匠承接技术要求低的工程。强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风险监测,确保经营状况正常、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到位,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和收益分配,确保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加大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和投放力度,确保满足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脱贫户、监测户信贷需求,做到应贷尽贷。持续抓好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监管和收益分配工作,扩大政策受益面。
聚焦社会帮扶添动力
强化驻村帮扶和定点帮扶,严格驻村干部日常管理,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和督查指导,轮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做好定点帮扶单位服务保障工作,拓展帮扶领域,组织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发干事动能。深化扬榆协作,推进协作资金落实、项目建设,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化“村企共建”行动和市内县域结对帮扶,扎实抓好204个企业结对帮扶208个薄弱村工作,激励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共建行动。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和群团组织、“国企合力团”、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等行动,确保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