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打造万亩高粱基地,从全面推广“绥薯1号”到推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从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今年以来,绥德县聚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相关资料图)
保粮增收鼓起群众“钱袋子”
当前正值农忙时节,绥德县田间地头处处皆是一派繁忙景象。“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家都坚信‘三农’领域大有可为。去年村里光高粱就卖了30多万元,今年我不仅要自己多种高粱,还要号召大家一起种。”绥德县薛家河镇周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武建茂说。据了解,2022年薛家河镇的高粱产值达到2300万元,仅此一项便带动全镇人均增收1200元。
按照相关工作安排,今年绥德县计划实施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计可达78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万吨左右;加力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补灌、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构建新型节水农业体系。同时,积极培育引进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主要粮食作物新优品种,促进农业品种多样化。
此外,我县还将通过“春风行动”“雨露计划”等专项行动,积极实施实用技能培训一批、就业推荐稳岗一批、产业创业致富一批等“九个一批”精准增收措施,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提质增效跑出农业“加速度”。
近期,绥德县崔家湾镇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绥薯1号”180万株脱毒种苗已全部出棚,可繁育600余亩脱毒原种薯。
据该公司董事长刘治国介绍,崔家湾一带红薯产业曾经历过一段瓶颈期,但通过推广“高剪扩繁苗”和平栽法栽培技术后,红薯亩产量较传统栽培法高出2800斤,亩产值超过2万元,让广大种植户真正尝到了甜头。其间,崔家湾红薯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并注册“蒸薯福”商标。2022年,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选育的“绥薯1号”品种被农业农村部授予“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
今年,绥德县将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工程,全面优化提升“4+X”产业布局,提质增效山地苹果、沙地红薯、红枣等18万亩,推广杂粮种植10万亩,培育千头养牛场2个、万头养猪场5个,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上出实招,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集群。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用好“绥德范.臻陕北”县域公用品牌,拓宽山地苹果、沙地红薯等26个农业品牌应用领域,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宜居宜业打造和美新乡村
绥德县枣林坪镇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镇,伴随着沿黄公路的开通,近年来游客络绎不绝。2022年,该镇投资80万元,在沿黄一线西河驿等9个行政村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并通过推动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开展林上品种改良、林下套种农作物及发展小型养殖业提升产值,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同步跃升。
2023年,绥德县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个十百”示范工程创建,支持张家砭镇、名州镇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聚力打造100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郝家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楷模。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全面推开村庄清洁行动,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2个,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3400座、污水处理站2处,力争创成省级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县。重点改造提升农村通组道路11条、农村公路260公里,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同时,我县将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传播,统筹推进“红色文化+民俗”“红色文化+美丽乡村”等旅游新业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乡村旅游全域发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开展“好人”典型评选表彰,深挖非遗资源,深化“五治融合”,推行“说事堂”“有事拨”“代办制”“绥时办”等基层服务治理模式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此外,绥德县今年还将下大力气建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抓好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育,用好乡村振兴特派员,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并为全县100个示范村配备第一副书记或第一副主任,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