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陕单650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资料图片)
作为早熟耐密宜机收的品种,陕单650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轻简化和机械化的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6月的榆林大地,到处郁郁葱葱。6月21日,走出杨凌看示范新闻采访团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整齐划一的田地里,青青的玉米苗迎风摇曳。
种粮大户高海宽(左)介绍自己的种粮经验。
站在玉米田,种粮大户高海宽一种满足和自豪油然而生。
高海宽是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玉米种植户,去年种植的600亩玉米,纯收入达60余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通过种植试验示范站推广的陕单系列品种和推广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真给我解决了大问题了,种植过程中既省工又高产。”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高海宽喜不自禁,表达着继续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科技兴农,种业先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向农民宣传推广新品种,受到了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青睐。
“从试验看,玉米密植高产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不仅省水效果很明显,节肥可达23%,而且节省灌溉时间和用工效果突出,增产效果和总体效果都很好,还很绿色。”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杨晓军深有体会。
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榆林成立玉米试验示范站,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构建玉米种质协同创新体系和新品种推广模式。
薛吉全教授(左二)查看玉米新品种长势。
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薛吉全介绍,几年来,试验站经过了玉米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和玉米机械化3个阶段的发展,已成为玉米科技创新的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展示平台和扩散基地,为陕西及西北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全国玉米生产树立了“陕西样板”。
也正是薛吉全及其专家团队在科研中的不懈努力,试验站通过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形成了“优异种质材料+高效选择方法+新组合多环境测试”的高效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在借鉴国际、国内玉米育种的新理念,以简化的杂优模式,以国内外优良种质为基础,构建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体。
这些成就斐然的技术成果,让西北成为我国玉米增产潜力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成为我国四大适宜玉米种植的区域之一。
截止目前,试验站玉米品种选育取得新进展。薛吉全说,从2010年开始,他带领科研团队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为重点,开展早熟、耐密、抗倒、脱水快、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选育工作,育成了陕西首个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36”,随后“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机收新品种纷纷问世。
薛吉全说,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金钥匙”,要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确保中国粮食使用中国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试验站通过多年多点科学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被列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增密度提单产主推技术。
据统计,2020年—2022年,该项技术在陕西累计推广1894.61万亩,密度增加329.69株/亩 ,增产51.70公斤/亩,增产10.54亿公斤。促进了榆林玉米面积从2007年190万亩扩大到500万亩,单产提高100—150公斤。
薛吉全说,下一步,试验站继续将以关键技术集成为突破口,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有效结合,积极参加玉米提单产行动,发挥试验示范站的技术引领和产业推动作用,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杨凌力量”。
全媒体记者:耿苏强 李泉林 苏洪照 摄影 王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