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菌中皇后”竹荪破土而出。
曾先富(右)向观摩人员讲解食用菌种植技术。
“这个模式很好!杂草的问题解决了,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成都市食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少荣高兴地告诉记者。 钟少荣点赞的,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探索出的林下竹荪栽培模式及果园林提质增效技术。7月20日,位于简阳市禾丰镇元吉社区的简阳天府农业科创园成农林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内,有着“菌中皇后”之称的竹荪在梨树下破土而出。 当天,简阳市丘陵区“林下竹荪栽培及果园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现场观摩会在此举行,来自简阳市各乡镇分管农业主要负责人、农业经营主体等50余人在现场观摩,共同探讨林下种植经济提质增效发展。
竹荪和梨树和谐共生
实践显示综合效益相当明显
一片山坡地上,翠冠梨、丰水梨挂满枝头,迎来采收期。树下,竹荪摇曳 着 细 致 洁 白 的 网 状裙。“林下竹荪栽培模式是指利用花木林、果林等林下空间,种植棘托竹荪或者短裙竹荪,发挥两者优势互补作用的创新型农业模式。”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曾先富介绍,该团队于2016年在成都市温江区试验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成功。随后,在简阳院市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他们来到简阳市探索包含粮油、林下种植等在内的高效农业发展。 食用菌和果树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共生? “利用果林的林下空间及小气候环境种植竹荪,其茂盛的枝叶为竹荪提供优良的遮阴效果,且种植竹荪后的菌渣还田能起到补充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模式。”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岳川告诉记者,在生长条件上,林木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而竹荪则不需要光合作用,两者之间不存在激烈的养分竞争关系。 在管理方面,梨树3月开花,8月结果。而竹荪4月播种,7月至9月出菌。“两者在管理时间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合,但就整体效益而言,综合效益也是相当明显。”曾先富介绍,实施这种栽培模式,每亩投资约6000元,半年左右时间,每亩纯收入可达 5000 元至 10000元,与单一的种植模式相比,可以增加2倍至3倍的经济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此外,在生态效益方面,该技术下土地资源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利用,同时菌渣有机质大量还田还能大幅提升土壤肥力。 “在去年示范林下赤松茸成功的基础上,这一季林下竹荪再获成功。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推广力度。”曾先富告诉记者,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团队在冬春季通过林下套种赤松茸取得成功。这一季在4月至8月套种竹荪成功出菌,展示了良种引进和栽培管理技术创新等在内的科学性。
林下经济如何提质增效?
专家提醒掌握几项关键技术“我从2022年引进林下种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户看好该技术,还有不少农户主动联系我们,想让我们带点菌种回去,他们也想探索林下种植。”钟少荣告诉记者,他去年在花椒树下套种食用菌,产出100万元的效益。 在简阳市,丘陵地貌占当地总面积的近90%。山间小盆地、山坡梯田多造就了当地丰富的林木种植发展。“以禾丰镇为例,全镇柑橘、桃子、猕猴桃等果树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为林下种植食用菌创造了条件。”简阳市禾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蒋勇说。 除了种好食用菌,林木生长同样需要关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岁立云博士提醒,丘陵区梨园增质提效关键技术是:一方面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土壤改良和配方施肥;另一方面,要做好树体量化管理。同时,还需要做好病虫害预测和预防。 “目前,简阳市的石钟镇火烧庙村、禾丰镇丙灵村、三星镇雷公庙村等地正在循序渐进推广该模式和技术。虽然产业面积不大,但发展势头很好。”岳川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计划探索林下中药材、林下养殖等不同模式,鼓励大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通过助力农业技术创新和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