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稻渔数字化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工作人员投食。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图 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眼下我省“鱼米之乡”建设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成渝毗邻地带等正如火如荼推进。 然而,面对稻渔种养新形势、新技术,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养什么?怎么养? 日前,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举行的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与技术研讨会上,省、地市州水产相关部门及行业专家就种养户们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给出答案。模式一综合种养主打“稻虾”规模化省水产局副局长罗本彬介绍,近年来,我省在稳定发展传统沟凼式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四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如成都、德阳、广安、达州等地将设施渔业与稻渔综合种养结合,创新探索了“高位池+稻渔综合种养”、“流水槽+稻渔综合种养”等新模式,具有尾水资源化利用、养殖集约化管理等优势;泸县等地利用川南气候优势,实现了“一季水稻、一季再生稻、多季小龙虾”的养殖模式;南溪等地探索不开沟稻虾模式,具有节约成本、管理简易等特点,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综观养殖模式,大致可划分为稻田大规模养殖的稻渔综合种养和设施渔业种养循环两种模式,二者发展方向不同、侧重点不同。 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曾开虎说,从近年来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形势来看,“稻+虾”种养面积和产量均居第一,“稻+鱼”种养退居第二,其次为“稻+蟹”。 曾开虎为各地市州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指出方向:“川南地区要坚定不移发展小龙虾养殖,川渝结合区,如遂宁、广安、南充、达州与重庆毗邻地区要大力发展小龙虾,川西平原、川北地区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小龙虾。 那么,稻田养虾效益如何呢?崇州市农业农村局养殖业科负责人郭中钢分享道,当地推进稻虾共作和稻虾轮作模式,养殖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亩增收1970元到3160元,效益可观。模式二种养循环主推设施养殖名优鱼类8月以来,四川多地受到高温干旱的考验。而在郫都区德源镇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田间依旧活水汩汩,随着投食的进行,高位池内鲈鱼、黄金鲫、黄颡鱼翻腾四蹿,生机勃勃。 不同于稻田散养,设施渔业优势在哪?曾开虎说,四川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 19.17公斤,低于全国人均46.39公斤,每年要从湖北、广东、江苏等省调入鲜活水产品约50万吨,而发展稻渔设施渔业恰好弥补供给量不足。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高级工程师彭甦表示,面对“稳粮、效益、生态”的综合需求,“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应运而生,是对“水稻+”种稻致富模式的创新实践。 该种养循环模式集成了设施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的优势,改稻田单纯散养为设施“圈养+散养”,在保证水稻增产的前提下,以100亩稻田为一个基本单元,建设8至16个不等、有效养殖水体不低于2000立方米的帆布桶高位养殖池,田里种稻,池中养鱼,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种养过程中,以种定养,以养促产,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养殖的商品鱼产生的粪污与稻田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匹配,不过分追求高产,实现种养能量循环,排出的尾水达到农业灌溉标准。”彭甦介绍,通过这样的生态循环种养,单季可实现每亩稻田稻渔综合产值上万元,缓解了传统稻田养鱼集中上市销售等不利因素,在提高稻米品质和水产品的产量及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农药化肥双减和低碳环保的要求。 为了降低设施渔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门槛,该模式还匹配了“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降低了设施渔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门槛,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稻渔产业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