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者按:近年来,山东东营依托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研平台建设,深化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聚焦种质资源攻关,将改良盐碱地转变为改良种子来适应盐碱地。如今,当地正逐渐转变为稳产增产的“大粮仓”。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丽臻 东营报道
大豆摇铃,满地金黄。10月15日下午,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示范实验基地内,山东省农业部门的测产组专家对航天大豆“东航D-95”进行了实地测产,最终测得该品种亩产达到222.66公斤,合445斤。
大豆也能“上天”?航天育种,是指把种子带到太空当中,利用太空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实现种子内部基因的变异。
在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农业示范实验基地,便种植着这样一种“航天大豆”。据现场农业负责人介绍,航天大豆“东航D-95”是由实践十号卫星搭载的航天大豆,也是农高区盐碱地里大豆的明星品种之一,今年是该品种在农高区试种的第三年。
经收割机现场收割,一粒粒饱满的金黄色大豆被收入收割机内。经工作人员现场装袋、称重,测产专家组取样本测试干湿度,并记录每袋重量,综合数据,计算最终值,测得亩产445斤。
据了解,测评地块的东航D-95大豆种植于今年6月下旬,该品种生育期95-105天,网叶、紫花。株高70厘米,主茎12.3节,有效分枝6个,底荚高度13厘米,百粒重32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粗蛋白含量40%,加工豆制品口感很好。该品种大豆又被称为“豆浆大豆”,利用此豆生产的豆浆口感醇厚绵密,无“豆腥”味。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品种在农高区种植实收亩产445斤,尽管今年遭遇低温、降雨、连阴天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但在含盐量2‰的一千多亩大田里,东航D-95平均亩产依旧达到了445斤,与去年持平,维持了稳定且较高的产值水平。
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以科研平台支撑引领盐碱地种业创新,筛选培育出大豆、藜麦、苜蓿、燕麦等45个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系,为我国同类盐碱地示范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盐碱地变成了“增产田”,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大田里,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