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快在测定试验小区烤烟农艺性状。 张雪慧 摄
(相关资料图)
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人们通常有一种共识:要耐得住坐“冷板凳”,一项科技成果有的甚至需要耗费毕生精力。能有这样的毅力与坚韧,正因为他们身上有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在云南玉溪烟草技术中心,就有这样的一群科研博士。
不知不觉间,代快来到玉溪烟草技术中心工作已经整整10年了。她是单位里仅有的两位女博士之一,却也是团队公认的科研“硬汉”。每每说起自己的研究领域,代快都会两眼放光。她说:“每一项研究,都像是自己精心呵护的小苗。若成参天大树,付出再多也值得。”
代快研究的重点领域是土壤养分调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这对云南高原九大湖泊之一的抚仙湖的生态保护来说,无比重要。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深水湖,也是代快和家人最喜欢去的地方。但随着近年来周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抚仙湖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输入不断增加。如何在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尤其是烟叶生产的条件下,探索出削减流域内氮、磷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自然成为了抚仙湖保护与富营养化防控的技术难题。
要解决难题,就得先把问题了解清楚。于是,2020年初,抚仙湖流域植烟区氮磷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应用科研项目正式立项,代快和团队成员一头扎进田间,开始了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一份份土样,一串串数据,一个个日夜……再先进、再尖端的技术的诞生,也得从这一步开始。
代快说:“从最终的数据看,玉溪烟田土壤中氮、磷元素总体是过量的,而有些微量元素则存在不足。不过,弄清楚其中原因很容易,解决氮、磷过量的问题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在重复的试验、实践中找到办法。”
科学从来都不简单。面对纷繁庞杂的研究工作,再辛苦、再劳累,团队成员没有一个懈怠的。
在团队中,李江舟博士是专攻土壤保育的,为了把问题研究透彻,可没少下功夫。他告诉记者:“原本抚仙湖周边的田地以种植蔬菜为主,需要大量的氮肥、磷肥。但作物生长又不能把肥料中的氮、磷元素全部吸收完,长此下去,就造成了富营养化。”
李江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假如一亩烤烟从种植到成熟需要投入纯氮总量是7个单位,而种植一亩洋葱则需要投入40个单位。在实际生产中,为追求作物长势、产量等,肥料的投入量会大大增加。富集在土壤中的氮、磷元素肥料经过一系列转化迁移,通过雨水、农田排水、下渗等方式,进入地下水或河湖。
付出总有回报。在玉溪烟草技术中心博士团队与其他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收获了一项又一项技术成果,并最终形成了抚仙湖植烟区小流域氮磷面源污染源头削减—过程阻控—末端治理一体化的综合防治模式关键技术及产品。
在去年7月举行的“抚仙湖流域植烟区氮磷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应用”项目现场会上,氮肥减施烟—豆轮作、氮肥减施生物有机肥替代、氮磷减施减排烟叶高产土壤功能炭生物肥调控、氮磷径流高效截除的贮水塘脱氮除磷强化、溪流氮磷高效阻控生态强化、前置湿地氮磷营养膜净化的功能炭基—植物联合强化、湿地氮磷生态滤墙净化的功能炭基—微生物联合强化技术和生态湿地净化功能提升可持续管理8项关键技术“携手”高效吸持土壤氮磷功能生物炭材料、高效净化水体氮磷功能炭基挂膜材料、高效去除水体氮磷的功能污泥炭滤料材料,惊艳亮相。
单说这些具体的技术和产品,对行业外的人来说,非常晦涩。不过,在将这些材料与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综合应用于抚仙湖植物烟小流域氮磷面源污染防治后,削减氮磷输入的效果非常明显,累计达到80%以上。
在这8项技术中,最值得一提的要算氮肥减施烟—豆轮作技术。该技术成本最低,目前推广范围也最广,对烟农来说,不仅操作方便,还能通过一季蚕豆增加收入。
代快说:“其实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蚕豆根系固氮能力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从而适当减少烤烟季氮肥的施用。经过我们的对比,烤烟—蚕豆轮作模式下比传统种植氮肥用量可以降低26%,同时地表径流水总氮和总磷流失量也可以分别降低18%、10%。”
几年来,玉溪烟草技术中心博士团队还开展了大量绿色防控、微生物有机肥、秸秆炭化还田、药肥一体制剂等绿色生产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与实践,杨海林博士主导建立了烟蚜茧蜂防治蚜虫关键技术体系,成果在全国推广1亿余亩;周文兵博士带领研发的烟草内源抗病毒制剂,有效破解烟草病毒病防治难题……
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