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尽千炉火,十年磨一剑!1月28日,文旅部公布通过验收的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荣列其中。这距2012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榆林、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生态区”)已逾十年时光。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旅部同意设定的特定区域。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是榆林、延安的25个县市区,是目前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
(资料图片)
生态区设立以来,榆林市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推进,团结和动员各种力量,扎实推进相关建设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
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专门工作机构,编制印发《榆林市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等,明确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榆林市不断健全生态区建设机制,将生态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
2022年初,榆林市又制定了15条加强生态区建设的工作举措,确定成立榆林市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心,县级建制;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将原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的每年200万元专项经费增加到3000万元,同时要求县市区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在原有的每人每年20000元、5000元、2500元的基础上每人再增加12000元补助经费。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2.3亿元,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全民参与生态区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全市现有近万个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和非遗传承展示的重要平台。每到传统节假日,唢呐、民歌、说书、秧歌、道情等非遗项目轮番展演,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更是如火如荼。民间自发成立的上百个社团协会,成为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最稳定、最活跃、最持久的力量。
全力推进整体性保护
整体性保护是生态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保证。对此,榆林市将整体性保护贯穿于生态区建设的始终,以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
目前,榆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66名、市级420名、县级1114名。全市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12个,非遗专题馆23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94个。建成民歌、剪纸、民俗、石雕等70多个文化生态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进一步加强,抢救性保护措施有力。佳县剪纸、子洲石雕等8个项目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家非遗工坊成功录入国家扶贫项目库,11家非遗工坊入选陕西省非遗就业工坊。绥德石雕、三边剪纸、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榆阳柳编等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邀请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学术研讨等形式,抢救了一批濒危项目。同时,通过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对重点代表性传承人的特殊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
理论研究硕果累累,艺术之乡“遍地开花”。出版陕北文化研究专著200余部,发表陕北文化学术论文60余篇。建成陕北文化研究专题资料室1个,举办陕北文化学术报告、专题培训80余次,为生态区的建设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绥德、横山、神木、榆阳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定边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横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陕北民歌之乡”,榆阳区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全市12个县市区有9个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推动非遗常态化传承
十年来,榆林市以非遗重点项目为引领,推动非遗常态化传承,让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生态区建设得到进一步彰显。
传播形式,丰富多样。先后拍摄11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宣传片、12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宣传片,录制了19集陕北民歌微视频。开通“榆林非遗”抖音官方账号,整理编辑《陕北民歌大全》《陕北道情》等图书100多部。以非遗元素创排的艺术精品,获得国家级群星奖3个、省级群星奖10个。组织编写非遗教材18本,先后有3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累计开展活动25万场次。连续举办六届陕北民歌艺术节、六届“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四届陕北民歌大赛、四届面花文化节暨全国性面花竞赛活动和镇北台千人老腰鼓汇演等。
对外交流,影响扩大。榆林延安通过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重点非遗项目的比赛、交流形成良好的文化合作机制。2022年,两地还签订了《延安榆林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文化旅游共兴、生态环境同治等18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先后与扬州市举办了四届曲艺交流展演,与安康市举办了八场陕北陕南民歌交流展演等。
将文化品牌融入生活
在生态区建设中,榆林市涌现出一大批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化品牌,并将这些文化品牌与现代生活很好地连接起来。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榆林城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的过年“打卡地”。该馆是全国首个陕北民歌生态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1800平米,是国内内容最丰富、功能最完善、规模最大的专题民歌博物馆。自2018年5月开馆以来,该馆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开展进校园活动83场次、陕北民歌培训2600人次、研学活动100多场次、动态展演500多场次,已成为陕北民歌艺术发展展示的崭新窗口。
榆林古城享有“南塔北台中古街,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从2006年起,榆林在古城六楼分别开展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榆林小曲等常态化展演活动。该项目成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融合利用的典范,2019年被文旅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被赞誉为“陕北文化的活标本”的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曾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特别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并3次受邀进京在国家大剧院献演,全国巡演400多场。2022年8月起,该剧在榆林剧院市场化运作、常态化演出,成为讲好榆林故事、展示陕北文化的又一精品剧目。
2019年,榆林市、榆阳区两级文旅部门在榆林老街开办了“非遗小剧场”,每天组织非遗项目展演,至今演出820多场。这是文化传承传播保护的重要载体和品牌项目,已成为榆林古城文化旅游金名片。与此同时,神木、横山、清涧、绥德、定边等县市区纷纷效仿,陆续开办。至此,非遗小剧场在全市由点到面、渐成规模,深受老百姓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