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有追溯二维码的上海南汇西瓜。 受访者供图
一块大屏能否实现“云监管”?
(资料图片)
近年来,上海市立足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建成涵盖种植、畜牧、渔业等多个应用场景和整合“神农口袋”“畜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移动监管及分析”等多个系统的数字农业架构,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路径。信息化手段将成为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战略选择,成为实现农产品安全标识流通的科学途径。
摸清家底绘就数据“一张图”
万丈高楼平地起,完善的数据库是上海市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最现实的需要。农业的种植面积有多少?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生产主体的数量有什么变化?每一块土地的生产情况如何?这些疑问横亘在数字化监管转型的道路上无法避开。
摸清上海农业的“家底”已然是当务之急。早在10年前,上海浦东新区在上海全市率先提出农业用地“一张图”的构想。如今,利用“浦东新区农用地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在后台随时查询该区每一块农业用地的信息。
在浦东新区农业农村综合监管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笑告诉记者,电脑屏幕上的一个个紫色色块代表着每一个地块的范围,浦东新区33.4万亩农业生产用地都已被纳入了这个信息系统,并拥有独立编号。目前,该系统已经建立了“一田一卡”“一组一图”“一村一表”“一镇一库”的“四个一”农用地信息管理体系。“换句话说,每一块农用地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王笑介绍。
通过数据驱动实际工作,打造数字农业底座,是上海建立农业用地“一张图”的根本目的。2019年以来,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测绘院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统一制定技术标准,实行一地块一编码,完成了全市9个涉农区和3家市属国企共100多万个农用地地块的数据采集和上图,涉及粮田、菜田、经作田、果园、水产和畜牧养殖等七类农用地230多万亩,汇聚了地理空间、土壤环境、遥感等多源数据,形成了上海农业的一张“数字基础底图”。
至此,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已然筑成。
各方实践下好监管“一盘棋”
数字化监管这盘棋该怎么下?上海市各区给出了各自的生动答卷。
在上海市青浦区,当地通过应用“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移动监管及分析系统”对辖区内所有规模化生产主体和“二品一标”生产主体开展巡查,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生产主体全面试行合格证制度,已试行主体数236个,累计开出合格证64.94万张;开展“互联网+”餐饮定向监测,通过第三方的技术支持,对从事网络餐饮服务的经营者开展在线监测,加大对本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卖场、大型餐饮等检查抽检力度,严格落实进货查验、信息追溯、食品储存等要求。近三年,主要食品总体监测合格率达到98.56%,逐年呈稳步上升趋势。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达到13.73批次/千人。
上海市闵行区则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开展农业可视化管理。“所谓可视化管理,就是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的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闵行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闵行区在浦蔬、逸灵、正义、侨嘉、漫田、航育基地开展智能化生产示范点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标杆引领作用的智能化生产示范点。将全区106家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全数纳入系统进行数字化监管,通过完善农产品“身份证”、安装质量监管“千里眼”等措施,确保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完成信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信用评级工作。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固定评信。制定了涉及6大类14小项的信用量化评分表,依托镇监管员,按照一年一评一表的人工打分办法对生产主体进行了等级评定。第二步是动态评信。随着“一网统管”应用场景综合性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在形成量化评分评级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的网格化监管、生产主体生产行为(如农药农资的购买、生产档案信息的记录上传等)、监测检测数据、评优获奖情况等,在平台上实现了动态智能化的实时行业信用评级。同时,系统平台及时抓取公共信用,让行业信用评级更具时效性和实效性。目前,浦东新区农安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已纳入浦东新区大数据中心管理。
在上海市金山区,当地通过全面推进“申农码”建设,深化落实亮码买药、扫码监督、扫码溯源等应用。作为全市农业主体的唯一数字身份标识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数字凭证,专属“申农码”不仅可以显示合作社的农时记录、绿色认证等信息,后续合作社也将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将其张贴在销售门店、摊位、产品包装上等,与合格证、绿色标志结合,方便市民对产品溯源。目前,金山区已确定1652家主体作为首批赋码对象,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水产等类目。同时,同步开展线上、线下申请,审批,挂牌,依托“神农口袋”App进一步开展“申农码”的推广和应用。后续,合作社还可通过扫码进行实名制购买农药、农事监管等,从源头解决农资监管的难点问题。
数字化转型激活监管“一张网”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上海农安监管数字化转型正由“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逐步演进。多年来,以丰富服务功能、提供精准服务为导向,上海从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等视角开发建设各类应用场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神农口袋”的研发应用便是上海致力于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的生动实践。
“在‘神农口袋’上点一点就可以直接买农药,真是太方便了!”在上海成英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盛成正打开手机App填写申请单,在将申请主体、经营类目等基本信息逐一填入后,盛成表示,等待几个工作日,一张专属的“申农码”就会生成。“原先我们是拿着身份证去买农药,现在和‘随申办’打通,可以通过扫码,直接亮码去买药,很方便。”
对农户而言,“神农口袋”不仅能为农场精准管理提供帮助,也贯通了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神农口袋”与区域农机指挥调度平台打通,农户可利用“神农口袋”一键预约农机;与农业保险机构的业务系统打通,农户可基于作物的种植档案和地块信息,批量一键在线投保和自动化理赔申请;农户也可以通过“神农口袋”扫码买农药,并将农资自动入库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可利用“沪农安”监管App实时调取“神农口袋”端的农资出入库记录和库存数据,实现对农药的闭环管控。
通过数据归集、编目、治理,上海对20多个行业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农业综合数据资源库”,做好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通过“一库汇所有”,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汇聚融合、无限使用”。以“神农口袋”和“畜牧管理”两个直报系统为贯穿农业发展全链条的“经脉”,数据汇集至上海市农业数字云平台,打破条线分割数据孤岛,打通生产、补贴、监管、绿色认证、品牌等多个环节数据,编织农业生产管理“一张网”。
目前,“神农口袋”与“上海市数字农业云平台”互联互通,覆盖粮食、蔬菜、瓜果和水产产业,全市178万亩农用地、9013家规模化农业主体依托“神农口袋”入网直报,基本实现农业全产业生产的动态实时更新,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数据基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