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在梁山县大路口乡清堂李村,几位妇女携带针线和布料走进村民国佃霞的家里。她们围坐桌前,娴熟地穿针引线,以绣迹描绘图案。国佃霞的家是“汉纺绣”手绣的加工基地之一,村里的绣娘有七八位。
“你看,单就这一朵牡丹花,要用4种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线反复绣4次,才能达到渐变晕染的效果,其间还要变换针法。”国佃霞说,“要完成一套成品的绣制,少则一周,多则要2个月,很考验技术和耐性。”
(资料图)
一朵花瓣通常需要3至4种颜色绣制。
“汉纺绣”手绣是鲁锦的一个小分支。明永乐年间,张氏祖张震西在梁山县开设“福兴源”染布织绣庄,在当地享有盛名。清代时,绣庄定制的绣品多次进贡皇宫,深受皇家喜爱,被赐“张氏汉纺绣”。自此,张氏汉纺绣开启了百年的品牌之路。
张海枫是“汉纺绣”手绣的第六代传承人。2003年,她返乡传承技艺,注册“汉纺绣”品牌商标,并成立梁山县鲁锦专业手工织绣有限公司。2008年,“汉纺绣”织造技艺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纺绣”手绣针法灵活多样,有压针、扭针、盘针等十几种针法,绣品以牡丹、海棠、荷花、梅花等中国吉祥花卉为元素,结合山东鲁锦纯棉布料进行手工刺绣,开发出装饰性、实用性兼具的系列产品。
为了将传统技艺推陈出新,张海枫以传统针法为基础,博采众长创新针法,迎合现代审美,将绣制的图案简练化,提升整体的设计感。
“一件好的刺绣作品,其色彩、物象、针法都有所考究。”张海枫介绍,绣制前,要根据面料的风格和属性、设计风格和用途,分门别类地绘稿、布局和用色,经过反复试颜色、试织法,最终确定绣品的色彩和针法,打版后交由绣娘绣制。“从引起视觉愉悦,到使消费者内心愉悦,进而被喜爱、被需要,这就是一件成功的刺绣作品。”张海枫说。
“汉纺绣”成品绣品。
经过不断地传承、优化,“汉纺绣”历久弥新。张海枫说,通过运用现代织造技艺、推进现代织造产品,已衍生出近百个品类的商品,包括床品、窗帘、鞋包服饰等。每一次手绣都倾注心血,每一件作品都是诚意之作。
在张海枫看来,绣品不单是增收致富的商品,更多的是饱含温度的情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致敬。“成品制作完成前,需要不断修改打磨,反复调整花型和画面的层次感和丰盈感,直到效果满意为止。”她说。
近几年,张海枫联合县域多个镇街,开设手工刺绣技能培训班,采用“技能培训+订单加工+产品回收”的就业创业模式,在村里设置加工点,为当地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国佃霞(左一)与绣娘们正赶制绣品。
“手工刺绣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既能挣点零花,又不耽误照顾家里,一举两得。”国佃霞说,这种“居家办公”的增收方式,让绣娘们很是满意。她表示,在家刺绣每月至少挣2000元,当个零花绰绰有余。
据了解,培训开课至今,已有1600余位学员通过手绣增收致富,这也为“汉纺绣”日后的普及积累了大量后备人才。“希望有更多的人进入到手绣这个行业,让鲁绣技艺得到传承,在历史的舞台上越走越远。”张海枫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甲 通讯员 张善锐 邵永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