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地共建”“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这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热点词”“高频词”,在陕西定边县红柳沟镇李窑村得到了具体实践和示范,为该县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资料图】
7月4日,记者来到定边县红柳沟镇李窑村,一处300亩玉米地里,玉米苗已有一尺多高,油绿的叶子随风摆动。在玉米地上空,一辆搭载着20公斤叶面肥液的植保无人机,正在操作员的遥控下实施喷洒作业。这样的场景在之前的李窑村从未出现。多年来,受山形地势制约,李窑村的耕地零散,降水不足,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种植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直到2022年10月份,在当地政府和长庆油田采油五厂的帮助下,李窑村解决了灌溉用水的问题,才有了现在的景象。
操作员在给植保无人机装载肥液
“去年10月份我们对接采油五厂给我提供了一口废弃的水源井,以及井上的电和变压器。今年3月份,采油五厂又给我们建了三个蓄水池,两个中转的,一个蓄水灌溉的。这个井每小时能出25方水,三个蓄水池蓄满大约5000多方水,能够充分地满足我们种植300多亩玉米的灌溉。”定边县红柳沟镇李窑村党支部书记张军介绍道。
定边县红柳沟镇李窑村水源井蓄水池
水的问题解决了之后,零散的土地依旧不适合发展集中连片的种植业,整合土地成了发展规模化种植必须要做的“功课”。今年3月,李窑村果断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200元的价格进行土地流转,共流转土地300余亩,同时积极鼓励村民进行“二次入股”,年底进行分红。
“村民二次入股,共吸纳51户,207人,也就是207股,每股1100元,共计吸纳资金是22万余元,全部用于300余亩的玉米种植。”定边县红柳沟镇李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治银说道。
科学的规划种植、抗风险能力的提高、销路的保障等等,相较于之前个人的“单打独斗”,在收入上有了更牢靠的保障。同时还有村民受雇于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入股拿分红、打工挣劳务”的多种收入形式。
定边县红柳沟镇李窑村合作社办公地
“以前我这个地个别承包出去,也不理想,没有收成。今年,生产队搞了合作社,我也入了14亩土地的股份,我又在合作社里打工,负责土地的灌溉,现在玉米长势也可以,估计今年收成比原来强多呢。”定边县红柳沟镇李窑村村民李桂存开心地说道。
定边县红柳沟镇李窑村玉米田
目前,300亩玉米的长势喜人,合作社的村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丰收季的来临。常年“靠天吃饭”的窘迫,让他们无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李窑村村集体经济产业的雏形渐显,除了村民们的齐心共进、企业的大力驰援,还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全力助推,让李窑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下一步,我们会扩大土地的流转面积,改进作物品种,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对于之后的发展定边县红柳沟镇党委副书记魏于章信心满满地说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