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近年来,山阳县聚焦乡土人才“选育管用”等环节,围绕引领链选才引智、依托产业链培青育精、优化生态链聚力同心,构建“三链”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培育了一大批“有绝活、有本领、懂经营”的“田秀才”和“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用好“引领链”,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资源,不断充实乡土人才“蓄水池”。一是把乡土人才“挖”出来。组织镇、村干部开展摸底调研,充分挖掘散落在乡村民间的熟悉乡土人情、专业技能成熟、示范引领显著的乡土人才,纳入乡土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全县各类在库乡土人才2000余名,涌现出了郭耀武、朱声远等肉牛养殖大户,余毕福、刘应宝等茶叶种植大户,熊兴成、熊家智等养蜂能人和邱少航、张建军等食用菌大户。二是把在外人才“召”回来。扎实开展“归雁计划”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支持农村能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回乡领办创办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党员联系乡土人才”制度,定期走访,帮助乡土人才解决现实困难、并在信贷支持、金融服务、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乡土人才把产业做精做细、做强做大。截至目前,共计289人返乡创业。三是把紧缺人才“引”进来。大力落实《山阳县人才工作保障招商引资“六条措施”》,以粮药菌果畜茶“6+X”支柱产业的巨大潜力吸引、感召、集聚人才。主动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邀请山阳籍中科院院士张宏福和省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科普团来山调研指导;组建人才驿站、博士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办公室3个、丰源公司市级人才工作示范点1个、领军人才团队6个,支持260名人才创新创业。
依托“产业链”,给乡土人才“培土施肥”。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分梯次、分行业培养,为乡村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新能源”。一是农技培训精准化。整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层人才培训计划、“十百千”产业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培训资源,开展实用技术实战培训102期7438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18期699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训206人;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进行精准指导2.6万次,实现发展产业农户技术服务全覆盖。二是组织力量专业化。统筹国家科技特派团、省市“三区”人才、县科技特派团员、县人才服务团涉农专业人才等技术人才力量,巡回对各类产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和能人大户进行培训,主动联系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农业主导产业26个、科研项目18个、发展专业人才15类。深入开展“博士企业行”等科技服务活动10场次,组织50名科技特派员、10支人才服务团下沉一线常态化开展“组团式”帮扶。三是人才结构合理化。围绕县域粮药菌果畜茶“6+X”农民增收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人才团队帮扶、一个企业一个技术团队服务、一个村(社)一小个分队跟踪指导的思路,储备一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优势突出的产业人才队伍,每年培养30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10名以上定向培训农技特岗,累计培育种植、养殖、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等不同类型的农村致富带头人1280余名。
优化“生态链”,助乡土人才“大展身手”。搭建乡土人才创业平台,拓宽各类人才服务农村渠道,强化政策保障,让乡土人才安心扎根乡村。一是加大评选奖励力度。设立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选树20名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标兵”,评选“第二届优秀拔尖人才”“名师”等72名(个),节日慰问优秀人才113名。围绕“千名头雁带富领飞”宣传乡村人才成长故事83期,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搭建平台发挥作用。推行“标准化厂房”+“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招商模式以及“能人大户+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能人大户带动作用,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全县71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包抓和领办项目1015个,带动91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三是加强政治引领吸纳。注重在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今年已发展77名“双带”型党员。积极推荐优秀乡土人才参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治成熟、思想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乡土人才,推荐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对年轻有为、有发展潜力的乡土人才,按照每村至少2名的标准,及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今年以来,乡土人才担任村级职务的有407人,纳入村级后备力量的青年人才93人。
全媒体记者 周廷 通讯员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