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商洛市丹凤县沪陕高速出口处的新雨丹中药材科技产业园,是在脱贫攻坚苏陕对口帮扶工作中,由南京市雨花台区引进援建,落户在美丽的大秦岭这一处“天然药库”的中药产业领域的科技带动型龙头企业。
该项目由南京金缘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是充发挥丹凤县的生态、人力资源优势的合作共建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7月启动实施,一期投资2.5亿元,占地52亩,2021年10月已完工投产;二期计划投资3亿元,占地90亩,2022年8月开工,预计2023年底完工投产。
(资料图)
项目积极顺应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依托商洛地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着力改造传统的中药材生产方式,立足于做大龙头、扩大规模、做优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让高新科技注入产业内核,利用先进生产方式让商洛中药材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项目实施以来,聚力培育的“秦岭药库”产业品牌迅速得到业界和市场认可,商洛中药材物流基地、国家级中药材储备库等建设也通过相关部门认证,让古老的“秦药”品牌再次闪耀出新的光彩,也成为商洛打造“康养之都”的重要基地依托之一。2022年度前三季度尽管遭受疫情影响,产量依然达到2300吨,生产各类中药饮片及中药丸散膏丹1850吨,销售金额5850万元左右。项目两期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预计达到4.5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约500个。
该项目在策划和实施建设中,有以下三个方面“可圈可点”:
一是实现了苏陕两地资本与资源的优势互补,园区发展市场前景无限广阔。丹凤县乃至整个商洛地区都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毗邻带,素有天然植物园和“秦岭药库”之美誉。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人才,长期以来只能处于采挖野生药材的卖原料的状态。即使有部分群众尝试人工种植,由于缺乏市场销路,常常是让“宝药”成为“废草”,经营受挫。而作为发达地区的南京的企业发展,也存在着产业转型中技术资源闲置、“投资无门”等问题。由苏陕对口帮扶工作搭起了两地合作的桥梁,实现了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无缝镶嵌”。在此背景下应运运而生的新雨丹中药材产业示范园,也成为苏陕合作的经典之作。一经落户丹凤,促使丹凤传统中药材生产领域迅速实现生产方式转变,由此也把更多收益留在原产地,造福了丹凤一方百姓。
从2017年11月起开始策划,丹凤和雨花台两地政府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先后5次邀请南京农大、中医药大学专家来丹进行考察,对丹凤境内的500种中药材品种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经行评估,历经数年分析研究终敲定了在丹凤建设国家级中药材储备库的发展计划。2021年底随着园区一期建成完工,中药材储备的建设也如期完成。该储备库建筑面积达2万㎡,包括冷库、常温库、阴凉库等配套设施,可储存中药材5万吨。目前已获国家商务部批准备案,成为陕西省首个民营国家级中药材储备库,填补了商洛没有中药材物流基地和国家级中药材储备库的空白。园区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付码、统一销售等规范化生产,并确保“秦药”质量可追溯。据市场预测,未来五年新雨丹产业园将占据商洛70%以上的中药材市场份额。
二是建立“校企联姻”的合作模式,园区具备了强大的技术依托和科技支撑。该项目立足于对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的应用,建立中药材产业校企联盟,形成牢固互惠双赢的利益共同体。从一开始就让企业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子。该产业园在规划之初,便创建了新雨丹中药研究院,长期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中草药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作,一方面让企业有科技依托的“靠山”,另一方面让科研院所的新技术也能得到快速成果转化,成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直通车”。基本形成了科研、应用、生产高度结合,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目前,该项目通过“校企联姻”的方式已基本形成了中药资源调查、良种选育、药材种植、新药及健康产品研发、药物质量标准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涵盖中药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体系。新雨丹研究院现有工作人员21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7人,高校兼职导师6人。其投资500万元打造的检验检测实验室,拥有23台国际领先水平的各类设备。2021年被授权为国家科学院上海分院、西北濒危植物国家实验室等校外实验基地,承担中药新药的中试研究任务和校外实验活动。推动产学研高度结合的同时,也将促成科技成果在园区的快速转化,实现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是将群众吸纳在产业链上,园区成为“工农联盟”式的利益共同体。该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走群众路线”,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不断扩大种植基地。按照不低于市场平均价兜底收购,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销售难问题,将群众牢牢吸附到产业链上,形成企业和药农稳固合作关系,形成了市场利益共同体。从2020年起,先后与丹凤县12个镇办签订中药材种植抚育示范基地建设协议,引导鼓励脱贫户从事中药材种植。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先后建起了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0个1.41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天麻、山茱萸等种植12万亩,吸纳3000余户群众加入中药材生产领域,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左右。古代的中药材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主导产业之一。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周廷 通讯员刘益
编辑:李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