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往届稻花鱼节现场。受访者供图
啊喇乡露营地,游客悠闲享受惬意时光。 袁宇君 摄
啊喇,在彝语中是“鸟语花香”的意思。作为当地“百里生态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山环水绕的攀枝花市啊喇彝族乡,如明珠点缀在蜀乡大地最南端。 这里平均海拔1900米,居民六成以上为彝族。一开始,这个彝乡的发展故事,与其他高原山区农业乡镇异曲同工:居民在自家闲置的屋顶上安装光伏设备,建成“光伏电站”。啊喇乡啊喇村党支部书记盛其光回忆,2017 年,啊喇村村集体经济靠发电获得了“第一桶金”——13万元。 用积攒起来的“启动资金”和争取到的补贴款项,啊喇乡各村慢慢补齐了交通运输与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短板,也有了标准化农田。除了种粮食,还种上了桃、李、芒果、樱桃、芦笋等经济作物。可仅有这些显然不够,啊喇彝族乡的发展要“不走寻常路”。
向内寻找差异 贡米之乡在“升级”
啊喇彝乡人明白,不想成为乡村振兴“文章”里千篇一律的“一篇”,首先得挖掘出自身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 “乡里都有啥特色呢?”“有‘贡米’的嘛!” 啊喇彝族乡党委副书记田太富介绍,得益于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啊喇乡曾被明代朝廷定为皇家“贡米之乡”。传统种植的香米品种产量不高,胜在香甜软糯。 但“贡米”并非此家独有,放眼川内,广元昭化有“王家贡米”,南充高坪有“黄溪贡米”。如何做出差异? 为了让自家“贡米”转型升级,啊喇乡开始创新采用负离子技术种植水稻,即在稻谷未成熟前,于叶面或者稻粒喷洒硒、铁、锌、钙等微量元素。“贡米”插上科技“翅膀”,口感更佳。 近年来,啊喇乡民围绕“贡米”做文章,探索出了“稻鱼共生”模式——每年水稻秧苗扎稳根后,在水田中放入鲫鱼、鲤鱼苗,金秋九月迎来鱼米丰收、鱼跃人欢。目前,全乡水稻面积增至2008亩,稻 花 鱼 养 殖 面 积 增 至1500亩。
深挖历史底蕴 小小菜单“藏乾坤”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以美食犒劳三军称为“得胜宴”。这些烟火美食中,一道不得不说的“硬菜”,就是营盘火腿。 营盘火腿诞生于啊喇彝族乡啊喇村营盘山,传说中诸葛亮统兵作战的地方。从海拔21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里吹出的山风,和当地特有的高山原生态猪一起深度发酵,保证了当年军营将士的肉食供给,成为了今日啊喇乡人传承在舌尖的乡愁与记忆。 传说里“得胜宴”的具体菜单,如今已不可考。啊喇人从本地食材中就地取材,烹制烽火连天、沙场点兵、千里急行军、三军会师、冲锋陷阵、营盘鲜珍、稻花鱼等14道菜品、2盅饮品,定下如今“得胜宴”菜单。 不止是营盘火腿,“得胜宴”其他菜品也大有来头。比如“烽火连天”是锅烧猪皮炖胡萝卜,意在纪念当年军营烽火;“沙场点兵”是油酥蜂蛹,纪律严明的蜂群就如军队一般,寓意出征点兵、旗开得胜;“军中绿花”是凉拌芦笋,寓意军民情深……菜品包含炒菜、汤菜、蒸菜、腊味、凉菜等,所有食材均为本地产出,口感丰富、营养全面。
向外谋求突破 彝家节庆欲“出圈”
“鱼”“米”之乡建成了,吸引人的历史文化故事有了,好酒好菜备上了,要怎么让更多人知道呢?啊喇彝族乡人想邀请游客来家里“开派对”。于是,便有了“稻花鱼节”。 节庆活动吸引着大量攀枝花、云南城区的乡野“爱好者”游客驱车前来。当成熟的稻穗压弯了腰,游客们在村民的带领下,捞起袖子、挽起裤脚,赤足踩进层层如画梯田,亲手捕捉肥美鲜嫩的稻花鱼,感受田园农事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 “前几年,乡上招待能力有限,许多游客不能够玩得尽兴、吃得开心,乡亲们都很着急。”啊喇乡政府工作人员余芳告诉记者,2022年,啊喇乡在啊喇村麻地组打造农文旅核心示范区,增设摸鱼体验区、垂钓休闲区等。这样一来,乡里能接待更多游客了,对于游客来说,游玩体验也更加丰富了。 除了“稻花鱼节”,当地还利用民族、地域特色开启了“火把节”“吆山节”“星空露营节”。2022年,当地借力特色节庆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带动香米销售7.5万斤,销售稻花鱼2.2万余斤,三产服务业收入达100余万元。 “虽然现在时间还早,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劳动节黄金周与国庆节黄金周的接待计划工作。”田太富告诉记者,今年,当地将继续用好现有文旅资源和特色节庆靓丽名片,进一步提升啊喇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