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湖北省鄂州市一栋26层高的养猪大楼正式投产,首 批引进3700头种猪。这是大楼内部配备了自动化控制 系统的猪舍。
河北魏县一家农业企业工作人员用手机APP展示猪场信息。
在我国,生猪和粮食一起担当“安天下”的重任,猪价被当作“百价之窗”,生猪产业一直被各方所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猪产业也逐渐脱离传统养殖方式,走出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规模化为产能稳定提供保障 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一处开阔地带,占地2800余亩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让人大开眼界。放眼望去,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这片猪舍年出栏量达210万头。据统计,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猪肉产量5541万吨,同比增长4.6%。生猪产能稳定、猪肉供给充足的背后是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生猪疫病防控、环保政策、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对生猪养殖提出新的要求,推高了养殖成本。规模养殖场具备规模效应,生猪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降低平均成本,从而增加收益。与生猪散养户相比,规模猪场在机械化生产、生物安全防控、精益化管理、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据悉,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从2017年的 46.9%提升至2022年的65.1%,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业抗风险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是生猪养殖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处在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第5轮猪周期大幅提升了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规模场出栏量已占六成,处在行业主导地位,相信生猪产业未来会逐步走向稳定,像国外一样,周期波动幅度也会缩小。”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表示,在全国生猪养殖场系统备案的18万家规模场,生产了超过60%的猪,成为生产主力军和产能稳定器。 猪少价高伤民,猪多价低伤农。为了让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更稳、让生猪价格波动更小,决策者们想了多种办法。经过持续摸索,在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确定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在4100万头左右的调控目标。要求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把总的产能调控目标分解到各省,分级落实调控责任,实行“三抓两保”: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保能繁母猪存栏量底线、保规模养殖场数量底线。 随着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用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生猪养殖进一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是必由之路。“今年7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发布了《生猪多层养殖技术指导意见》,生猪养殖用地资源紧张,发展养殖业需向立体要空间,提升设施农业高度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为生猪多层养殖的新模式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说。 绿色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青枣个头大、味道甜,林老板这批果又不愁卖咯!还真是养猪卖果‘两头赚’哩。”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林振海的果园里,工人们手里摘着果还不忘打趣一番。 林振海在法华村养了十多年猪了,家里现在就有500多头生猪,对于猪粪的处理问题,他有一肚子话可唠。“以前养得少,还能随便处理,但随着猪越养越多,不仅周边村民受不了,我自己也愁得不行,必须要想办法消纳猪粪。”林振海便开始在养殖场周边种植果树,铺设管网给果树施用适量经过处理的沼肥。结果发现用了有机肥的果子不仅长得更好,口感也有改善,他便向周边种植户推广。如今,周边180多亩果园里种的青枣、蜜柚、芭乐等水果年年都能卖上好价,产品供不应求。 如何把粪污资源化利用是生猪养殖的必解课题。如今,像林振海一样的生猪养殖户比比皆是。“养猪粪污必处理、种植施用有机肥”的理念深入人心。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欣运家庭农场是一家生猪养殖与有机农业循环发展的综合生产基地,建有4.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标准猪舍,配备有20万立方米的黑膜沼气池和沼液贮存池、3000立方米沼气储气罐以及年产1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房。 猪场内固液分离后的液体粪污,采取厌氧发酵方式进行沼气发电,产生的沼液储放在贮存池内,一部分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自建的500亩江苏川鹿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优质果品和蔬菜;另一部分由地上管道输送到周边农田,免费提供给农民。“我们处理好了粪污,保护了环境,还能带领更多老百姓致富,何乐而不为呢?”欣运家庭农场负责人黄鑫告诉记者,周围的农民大多种植青贮玉米,都用他们农场提供的粪肥做基肥,种植前用沼液施肥,作物都长得非常好。 随着近几年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的实施,以生猪产业为代表的畜牧业绿色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截至2022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养殖主体有效处理畜禽粪污的意识显著增强,基本解决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直排问题。 智能化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河南省邓州市福航养殖场种猪舍内,一头猪走上种猪性能测定站,这个外观酷似“大铁箱”的设备可不简单。几秒后,耳标识别时发出“滴”的一声,设备瞬间识别出猪的身份。此时,食槽内已经准备好了饲料,供其自由采食。 在猪采食的过程中,智能设备工作的“重头戏”开始了。此时,这头猪的采食时间、采食量、采食次数、体重等有效信息都被设备读取,并上传到专门的数字平台。经过后台运算,猪日增重、料肉比等情况在饲养员手机上就可以看到,种猪健康状况是否优良一看便知。 这种智能化的科学喂养会根据猪的头数、日龄、采食习惯等进行精准饲喂,既提高了猪采食量,也减少了饲料浪费,从源头降低料肉比与碳排放。相较于传统的干料喂养,吃这种粥料的猪,在保育育肥阶段每头可提升效益150元左右,那么1000头猪便可多带来15万元的收益。 在生猪产业发展中,智能化设备可伴随猪的一生,福航养殖场的运作模式是如今大型养殖场的缩影。放眼全国,畜牧业智能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智能化设备已经在养殖、生产加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归根到底,养殖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于生猪养殖大场来说,智能化程度越高,规划越科学,就更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说。 除了规模养殖场,中小散户也是我国生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智能化的浪潮中,他们又能否受益呢? “在未来,生猪中小散户可能会转型成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逐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生猪产业永远呼唤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农人’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养殖方式。智能化便是助力更多生猪养殖人才的有效手段。”农信互联副总裁于莹对记者说。 对于中小散户来说,成本是其考虑的第一因素。为生猪养殖中小散户提供物美价廉的智能化科技既是市场所需,也是中小散户走向智能化的重要出路。 南京亥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研发出的环控器从几百元到1万元不等,而进口同类型的环控器价格可能高达2万-3万元。”作为一家主要提供养猪智能化技术的企业,亥客技术有限公司除了研发对标养殖大场的智能化设备,还把目光转向无力承担高额费用的中小生猪养殖户,研发出价格低廉的产品,力图简化操作流程,让散养户也能轻松掌握。 如今,很多生猪养殖的智能装备都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在拥抱智能化畜牧业浪潮的进程中,中小散户也不是“局外人”。 “目前,对于我国畜牧业来说,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两个畜种是生猪和家禽。对于生猪产业来讲,我们在精准饲喂、环境控制、发情繁殖管理、疾病预防、诊疗方面都有了比较成熟的效果。比如智能机器人在巡检猪时,对猪进行体况3D扫描的精准度已达99%以上。”刘强德表示,“无论是国家政策的指引,还是从技术的提升,都标志着我国的生猪产业智能化正在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