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不菲的三文鱼刺身备受食客们喜爱,这一学名为虹鳟的冷水鱼,导致其身价高的原因之一,便是复杂精细的鱼饲料加工工艺带来的成本走高及对进口饲料的依赖。
(资料图片)
因此,把三文鱼价格“打下来”的关键一环,便是降低鱼饲料成本。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大学承担的“三倍体虹鳟营养调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验收。项目开发了国产高效高品质饲料,使养殖饲料成本较国外商业饲料降低21%,对平抑饲料市场价格、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作用明显。该科技专项系统还研究了三倍体虹鳟蛋白质和脂肪的需要量,填补了青藏高原养殖条件下三倍体虹鳟蛋白质和脂肪需求方面的空白。
如果喂食脂肪含量很高的饲料,会对虹鳟的消化道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鱼体代谢如何?有没有脂肪肝?这是“三倍体虹鳟营养调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需要一一阐明的问题。
“鱼饲料不同于家禽家畜饲料,它的加工工艺复杂精细,工艺要求也高。”8月17日,“三倍体虹鳟营养调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负责人,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长忠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2019年以来,项目课题组明确了三方面任务,第一是明确了虹鳟鱼吃多少,第二是明确了哪些功能环保型饲料能够直接促进养殖效益,第三要进行示范看效果。“我们依据统一国际标准,除了宏观上评价虹鳟在饲喂不同配方饲料后的肌肉、肝脏、生长速度变化等,还要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进行机制研究。”李长忠说。
据悉,项目研究揭示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健康和品质的影响机制,发现三倍体虹鳟的脂肪主要沉积在内脏和肌肉,可耐受高脂饲料,且高脂饲料能节约饲料蛋白质、提高肉质品质。
李长忠介绍,研究还评估了新型蛋白源黄粉虫粉、青海当地饲料原料菜籽油以及功能性添加剂虾青素等在三倍体虹鳟饲料中的利用潜力,发现黄粉虫粉替代鱼粉比例应小于16%,菜籽油替代鱼油比例应小于75%,虾青素能提升鱼的品质、抵抗氧化应激。
李长忠向记者介绍,全国冷水鱼养殖区域非常有限,集中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主要有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适合养殖冷水鱼。而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在全国已占领制高点,“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青海省冷水鱼产业将迎来全面发展期。
据了解,项目自主研发的中、大规格三倍体虹鳟饲料已经在青海省进行示范推广,养殖虹鳟6.3万尾,示范8.88亩。养殖效果明显优于国产商业饲料,与国外商业饲料在成活率、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养殖饲料成本较国外商业饲料降低21%。
“最明显的优势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按照‘十四五’期间青海省冷水鱼年产量3.5万吨计算,共需要养殖110万尾鱼,需要6.44万吨饲料,如果全部饲料按照进口价格1.2万元/吨计算,全省从100克到4000克冷水鱼所需饲料费用7.7亿元,自主研发饲料降低成本21%,全省推广后则每年节省1.62亿元,对促进青海省乃至全国冷水鱼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长忠表示,项目研究成果使青海冷水鱼养殖业的价格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项目形成的营养精准供给、品质提升和降本环保等技术为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青海乃至全国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除经济效益之外,这一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显著。
据李长忠介绍,在生态效益方面,水产养殖是饲料转化效率最高、温室气体排放最少、占地面积最小的动物蛋白生产方式。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降低了氮磷排放。社会效益方面,项目成果降低了饲料成本,将稳步实现饲料国产化,充分发挥冷水鱼朝阳产业能量,促进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青海省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赵长建表示,青海大学要继续开展陆基渔业三倍体虹鳟营养调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重点开展三倍体虹鳟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