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春天种白菜、甘蓝,夏天收小麦、栽西瓜,接下来我们计划种植晚秋蔬菜......”9月7日,在凤翔区城关镇马村村设施蔬菜大棚地头,村书记范勇军对村集体产业的发展如数家珍。
他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过去因年轻人外出务工而导致的季节性撂荒地,变成了现在充满生机的“希望田”,让人不由的感慨。
据了解,近两年,该村盘活了闲置的800余亩土地,种植小麦、白菜、甘蓝等农作物,还建成钢架单膜加棉水肥一体化大棚52座,今年上半年实现收益超过50万元。
“合作社现在是越办越好,但在刚起步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多问题。”范勇军告诉笔者,“像主导产业单一、集体积累薄弱、发展资金不足……在初期都成了‘拦路虎’。”
在与范勇军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村采取了“支部引领+干部入股+村级经营”的运行模式,并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结合村情实际选择优质粮食种植、蔬菜瓜果生产、农产品分包销售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主导产业,最后还专门设立了产业发展股,由7名村干部带头集资入股70万元,并承诺风险干部担、收益归大家,为村级合作社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自从有了合作社,平时我在这里务工有工资拿,还能照顾上家里,日子是越过越好。”马村3组村民邓格玲开心的说道。
在产业振兴的同时,合作社还不忘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合作社雇佣了120余名员工,大多都是附近的村民。
“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分包保鲜储存项目,项目转入运营以后,既能解决农副产品集中成熟季节价格起伏较大收益不高的问题,又能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经过储存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精品化销售增加集体收益,预计年增收将达到18万元以上。”范勇军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为了让产业链条更长,经济收益更广,马村村将以项目带动,发挥好设施农业的比较优势,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通讯员: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