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密云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一大批各领域优秀人才汇聚密云。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有利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形成了“云聚英才”的良好局面。区委组织部联合融媒体中心开设《云聚英才》融媒体栏目,讲述密云的人才故事。栏目每月一期,在密云电视台、生态密云微信公众号和宜居密云app同步播发。本期节目聚焦三位扎根密云乡村的农业致富带头人,他们用先进的理念、扎实的技术,推动密云区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用奋斗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电商 大作为
北京潼玉华硕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 毛凤玉
秋意正浓,瓜果飘香,北京潼玉华硕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合作社理事长毛凤玉每天清晨,都会来到包装厂房内,与工人们一起仔细核对商品订单、查看产品包装情况、及时反馈客户需求,对产品筛选、包装、运输各个环节精益求精。
毛凤玉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家中父母都是农民,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地里干活的他,对密云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也切身体会到了农民劳作的不易。
以前帮父母干活时,看到地里很多老人,他们跪在地上、趴在田间,用心呵护每一株秧苗。每到秋收时节,沿街叫卖自己种的菜、水果、杂粮,一天下来喊破嗓子,也卖不上价钱。
——北京潼玉华硕农产品产销
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毛凤玉
当时还在北京工作的毛凤玉,经常为朋友、同事代购密云的农产品,农产品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随着代购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毛凤玉萌生了回家创业,开设网店销售农产品的想法。
2013年3月,我们注册了第一家淘宝店,刚开始时我和我爱人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凌晨2、3点。从选品、拍照、上图片、编辑信息、回复客户各种环节亲力亲为,慢慢的逐渐把客户积累到一万人左右
——北京潼玉华硕农产品产销
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毛凤玉
2016年,毛凤玉成立了北京潼玉华硕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吸纳全区各镇优质农产品进行销售,种类从最初的20多种扩展到200多种。他充分利用各种电商平台销售密云区自产农副产品。优质的产品再加上贴心的服务,毛凤玉的网店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购买率和回购率节节攀升。随着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毛凤玉将合作社搬到巨各庄镇后焦家坞村蔬菜园区,结合当地“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将原味西红柿打造为主销产品,为村民拓展销售渠道。
后焦家坞村是原味西红柿种植技术比较好的基地,但销售模式相对传统,我们通过“互联网+农业+农业文化”的模式,把原味西红柿更好的向外销售和推广,给农户带来实惠。2017年至2018年,当年销售原味西红柿的销售额就达到100万元
——北京潼玉华硕农产品产销
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毛凤玉
眼下,正值原味西红柿采收、生产、加工旺季。大棚内,一个个由青泛红的西红柿点缀在绿叶间,果形周正,分外好看。作为合作社销量最好的产品之一,毛凤玉密切关注西红柿的长势,并将消费者的评价及时反馈给种植户,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看到自己辛苦种植的西红柿有了不错的销路,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加入到毛凤玉的合作社。
我们种大棚5年了,以前是自产自销,卖不了的就送人。后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部分,自己再卖一部分,每次都能卖空。
——原味西红柿种植户
齐庆亮
2021年底,合作社电商销售平台固定客户达8.5万余人,复购率在85%以上。销售额从2019年的2061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3353万元,直接带动后焦家坞村及周边种植户340余户。今年9月,毛凤玉带领团队参加第六届北京市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荣获《2022年北京市乡村振兴人才优秀创业项目》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电商凭借便捷、高效、成本低、覆盖面广等优势,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业经济“火起来”。以毛凤玉为代表的密云农业电商人才们,为农民的增收致富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联农带农推广果蔬种植技术
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 贾东珍
走进河南寨镇一处果蔬大棚,农户正忙着给西红柿秧掐尖,大棚内硕果累累,草莓花盛开散发着阵阵清香,深紫的茄子色泽诱人,贾东珍看到眼前的景象,露出喜悦的笑容。
我是个地道的农民孩子,从小干农活,农民不仅辛苦,收入还非常低。我想通过所学的知识、技术帮助到农民,让农民不再那么辛苦,收入也能够有所提高,让农民致富。
——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 贾东珍
1997年,贾东珍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她扎根农业一线,见证了家乡的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从单一的农产品种植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从农业“单打独斗”到农文旅融合,从靠天吃饭到靠“智”丰收,密云的现代农业产业正焕发勃勃生机。
贾技术员每月都来为我们培训,帮助我们插秧、播种,传授技术方面的种植方法、病态物的管理方法。在她的管理、帮助下,我们的产量、技术方面都有提高。——农户 张丽荣
贾东珍广泛调研,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户生产技术难题。她研发的果类蔬菜越冬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运用,突破季节界限,解决正冬果菜不爱生长的难题。她还大力推广开槽式无土栽培装置,降低生产成本;推广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提升蔬菜品质。
贾东珍深知,技术创新才能带来经济发展。她与同事们一起在河南寨等7个镇引进推广424亩无土栽培种植模式。这些“试验田”里产出的番茄、草莓、水培韭菜等都是她的心头宝。为实现全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他们大力推广“一村一品”种植模式,现已发展番茄、黄瓜等25个专业村。同时,她还积极推动节水降肥减药技术应用,探索生态种菜模式。在全区90%的菜田推广节水栽培、病虫害生物防治,节水降肥减药达到30%以上。
贾技术员引进新品种,并对新品种的种植技术一步一步地指导,包括育苗到后期的生产管理,使园区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南山生态园园区负责人 郝晓建
为帮助农民适应时代发展,贾东珍还推出蔬菜产业链服务,利用线上推广方式助农增收。多年来,贾东珍与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骨干一道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种温室循环式采暖炉”“开槽式无土栽培装置”等三项专利;荣获“2014年全国农科教推优秀推广专家”荣誉称号;“蔬菜大跨度下沉式日光温室改造项目”“2018年原味番茄试验示范项目”获密云区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优秀创新成果奖,贾东珍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人才力量。
当好现代化农业排头兵
带领乡亲共致富
河南寨镇套里村党支部书记 何秀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带领群众致富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何秀玲作为河南寨镇套里村的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推动村域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真正让农业成为农村的“增色带”、农民的“增收地”。
现在的订单菜,每天8至9点准时送到合作社,收入大概每年6至7万元,每月1至10日会准时给我们结账。
——河南寨镇套里村村民
李桂云
我们村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我们村的育苗棚品种有80多个,在密云、怀柔、顺义、沧州、石家庄、滦平都有定苗,不愁销路。
——河南寨镇套里村村民
范利花
“穷乡村”变身“绿富美”。套里村是水库移民村,土地匮乏,当时落户后的人均几分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慢慢的村民转变思路从传统的粮食生产改为大棚蔬菜种植,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2017年,何秀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她瞄准商机、开拓市场,把更多的农户吸引到合作社中来,并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田间学校,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授课,提高菜农的种植技术水平。
套里村有800多人,地特别少,怎样把有限的地利用起来一直是个难题。经过党支部多次会议协商,我们把党小组建在合作社上,让每名党员联系服务5-9户群众,在新品种试种或推广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把风险降到最低,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河南寨镇套里村党支部书记
何秀玲
为解决销售难的问题,何秀玲与党支部班子成员多方渠道与小汤山天安农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蔬菜种植。并依托多家电商企业签订供应合同,形成了“公司+电商+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
我们种植园区是520亩,村里有137栋日光温室,年生产蔬菜300万公斤,蔬菜产量总收入500万元,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现代化装备,已逐步打造为集采摘、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密云菜园套里标准示范园,我们还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河南寨镇套里村党支部书记
何秀玲
田间指导、拓展市场、创建品牌,自2017年何秀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她始终在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道路上奔波着。5年间小村庄也发生了大变化,人均7分地,实现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村民腰包鼓了,干劲足了,凝聚力更强了。他们在村党支部书记何秀玲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清洁、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作为有效抓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今村居环境焕然一新,乡村变得更美丽,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
我们村有个温馨家园,每月给老年人理发、量血压、测血糖,还有信息群,大事小情都互相帮助、互相解决,解决不了的大队都给解决,书记也都上门服务,重阳节60岁以上老人也有福利。
——河南寨镇套里村村民
于和平
下一步,将我们的蔬菜产业继续做大,村里生活环境再提升、人居环境再整治、建设美丽乡村。通过发展旅游,把采摘的人留下,把民宿产业做大,让每一个乡亲都别落下,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河南寨镇套里村党支部书记
何秀伶
如今,密云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乡村产业越来越旺,密云区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各类人才在密云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农业产业兴旺、组织强健有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不断提供着人才与智力支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人才力量。